復建開園1年,演京劇竟成“奢侈”,主要靠相聲演出撐門面
220余歲三慶園期待踐行“初心”
在川流不息的大柵欄街上,相比瑞蚨祥、同仁堂這些門庭若市的老字號,門頭不到2米寬的三慶園著實顯得低調。去年,這座曾見證京劇誕生的老北京戲樓經過修復,重新開園迎客。然而,場地的重生只是“形”,讓京劇再度唱響的初心才是“魂”,形魂若即若離間,220余歲的三慶園度過了它重生后的第一年……
游客經過前門大柵欄的三慶園門前,真正有興趣進去一窺堂奧者并不多。 實習記者 武亦彬攝
三慶園,舊名宴樂居、三慶茶園,曾是一家以京劇演出為主的老戲園子。當初徽班進京后,這里成為四大徽班首選的主要演出場所之一,并在嘉慶元年(1796)更名為三慶園,正式以演戲為主業(yè)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,三慶園是外城生意最紅火的戲園,與廣德樓、廣和樓、慶樂園、同樂軒、慶和園、中和園一同被譽為“京城七大戲樓”。高朗亭、程長庚、譚鑫培、梅蘭芳等戲曲大師都曾長期駐演于此,可以說見證了京劇從萌芽、形成、成熟到高峰的全過程。
不過,三慶園命途多舛,遭遇了兩次火災后,漸漸凋零敗落。上世紀50年代,它成為大柵欄商場職工食堂,后又改做商業(yè)經營場所。到了1993年,原先的老戲樓建筑被徹底拆除,戲園舊貌不復存在。2013年,依據(jù)民國十八年(1929)《晨報·星期畫報》上的老照片和1960年由清華大學土木建筑系測繪的平面圖等歷史資料,三慶園重建項目正式啟動。
去年8月18日,經過3年的原址重建,這座有著220多年歷史的戲園正式重新開園。如今,穿過高懸“三慶園”金字招牌的琉璃牌樓,一段幽深的連廊迎面而來,兩邊墻上展示的都是老北京戲園文化的資料圖片,廊口最顯眼的地方卻立著一塊德云社相聲的廣告牌。大柵欄街上的游客看到“三慶園”三個字,有的會面帶好奇的表情走過來,在門口看看墻上的京劇介紹,在青磚灰瓦、朱漆大門前拍拍照,但進去深入探究的卻并不多。
北京三慶園文化發(fā)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永生介紹,連廊盡頭的天井仿的是兩百多年前的戲院舊貌,一塊雕刻著“三慶戲院”四個大字的石碑擺放正中,向左就是劇場,向右是一座開闊的三層小樓,如今銷售服裝、紀念品和老北京清真小吃。
劇場是三慶園的核心所在,只是在這座曾因京劇而成名的戲院里,另一種藝術形式——相聲成了如今的主要演出內容,每天下午2點和晚上7點各演一場。復建后三慶園的舞臺和后臺有所擴大,觀眾席卻小了許多,從原來的可容納800多人,變成現(xiàn)在的214個座位,仍分為上下兩層,有池座、廊座、官座、包廂布局。
工作日的下午,劇場里觀眾并不多。一層的池座只坐了三分之一,由于人少,觀眾們紛紛坐到前排去,工作人員也并未加以阻止。一位來自江蘇的大姐說,她是跟著旅游團進來的,“逛到這里了,導游安排進來聽聽相聲,歇歇腳也挺不錯的。”劇場外有小吃售賣,菊花茶60元一壺,小吃10元一碟,嗑著瓜子聽著相聲,觀眾們的笑聲取代了遙遠的皮黃聲。
其實,復建開園之后,李永生的想法是讓三慶園繼續(xù)“唱戲”,“畢竟是老戲園子”。為此,這一年里他一直沒停止過探索。
最開始當然是直接演京劇。由郭德綱聯(lián)合北京多位名家創(chuàng)辦的民營劇團麒麟劇社從一開始就進駐三慶園。這個劇社的名字源自“麒派”藝術創(chuàng)始人、藝名“麒麟童”的海派京劇大師周信芳,成員多是還未成名的新人,除了一些還未畢業(yè)的戲曲學校的學生,不少演員都是北漂。麒麟劇社在三慶園專門唱“骨子老戲”,即京劇各流派里比較古老,也相對冷門的劇目。去年8月18日重張當晚,郭德綱親自登臺,連唱了《蟠桃會賜?!贰锻醮竽镤|缸》《左連成篡御狀》三出戲。
麒麟劇社在三慶園唱了三個月,前兩個月每周的周四、五、六、日連演四天,第三個月每周演出兩天??紤]到京劇的受眾情況,票價也沒敢定得太高,從20元、40元、60元到80元不等,熱門劇目也不過100多元。即便如此,去年10月13日,三慶園還是暫停了京劇演出。“實在是入不敷出。”李永生嘆息道,三個月不僅沒能掙錢,最后還賠進去70多萬元,“最慘淡的一場演出,200多個座兒,觀眾不到10個人。太影響演員的心氣兒了,哪怕我們在后臺給他們鼓再大的勁兒,一看到這個場面,哪個演員不泄氣?”
演員們的心里也不好受。演員之一的“八股檔”在停演后發(fā)了一條傷感的微博:“有理想的人是不配談理想的。”另一位演員賈懷胤感慨:“所有的言語在愛與痛的面前都是蒼白的……感恩老大、感恩觀眾、感恩兄弟、感恩劇社——我們或許只是生錯了年代……”
麒麟劇社暫別后,德云社八隊接棒進駐,人力成本更低、娛樂性也更強的相聲成了日常最多的演出形式,加上旁邊的商品出售、小吃經營,構成了三慶園現(xiàn)在的主要收入來源。“總得先生存下來,再謀發(fā)展。”李永生說。不過即便如此,特意尋來這個老戲園子看演出的本地觀眾也十分有限,今年6月開始,三慶園嘗試與旅行社合作,除了維持經營,也可以在外地游客中傳播京味兒文化。
但李永生心里仍然惦記著京劇。在他的張羅下,三慶園和梅氏傳媒合作,共同在三慶園舉辦了“梅派百年之約戲曲演唱會”,弘揚梅派文化;還與安徽省徽京劇院、北京戲曲藝術職業(yè)學院合作,在三慶園掛上了“徽劇藝術傳習基地”和“北京戲曲藝術職業(yè)學院實訓基地”兩塊牌子。他希望,哪怕暫時演不成京劇,三慶園也可以作為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教育的培訓基地、北京藝術類高校的演出基地、中小學生校外藝術教育的平臺以及戲曲藝術互動體驗中心,為傳播戲曲藝術做出貢獻。
只是這一年里,正兒八經的京劇演出在三慶園仍是一種“奢侈”,只能偶爾為之。“可以少,但不能沒有。”這是李永生的底線。今年年初,三慶園曾計劃在全年舉行至少20場的戲曲演出,然而2月27日的開箱戲唱完后就再也唱不下去了,直到8月18日重新開園一周年,李永生才又自己出資舉辦了一場周年慶京劇演出。
為什么?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要演京劇,就得停一場相聲,這一場除了損失近3萬元的收入,再加上2萬多元的成本,里外里等于投入了近6萬元。三慶園座位有限,即使200多個座位全賣出去,票房也不過2萬多元,每場都在虧錢。李永生感慨,“這還是在嚴格控制其他成本的情況下,連演員我們也不敢找名家,只能邀請一些新人、青年演員。”
園方心聲
“我們仍想演戲,希望各方支持”
實際上,對于三慶園的京劇演出,政府也一直在想辦法。李永生透露:“有關部門的領導來看過多次,連一些細節(jié)上都給出了可行的建議。”但是他也承認,如今人們的生活節(jié)奏加快,娛樂的方式多了,可欣賞的內容也多了,尤其是年輕人,注意力非常容易發(fā)散,能夠坐下來專注地欣賞一場京劇表演的人越來越少。“相比很多娛樂,京劇可能更有文學性,臺詞念白接近于詩,雖然有時候不那么好懂,但只要能靜下心來理解,就能體會到它的美。而且京劇講的都是忠孝節(jié)義的內容,非常能給人正能量。”
一位對京劇頗有研究的專家表示,如今年輕人不愛看京劇大多是因為聽不懂,京劇如果想在市場上博得一席之地,應該千方百計吸引他們:“什么時候臺下的黑頭發(fā)比白頭發(fā)多了,京劇就有希望了。”
針對這一點,李永生說,三慶園正在策劃一個名為“京劇秀”的活動,想對普通觀眾進行京劇知識上的普及,讓大家知道京劇到底美在哪兒?;顒又黝}分為“京劇里的角色行當”、“京劇里的服裝道具”、“京劇里的樂器和著名曲目”、“徽班進京”、“同光十三絕”、“四大名旦”、“獨占花魁”、“彭翼仲三慶園一語成讖”、“孟小冬三慶園首演《四郎探母》”等等,具體形式還在探討當中。同時,還將更換連廊上的展覽,把曾在三慶園唱過戲的名角名家做一個圖片回顧。“我們還在探索,還是想演戲。希望政府能給予更多支持,也希望一些專業(yè)院團愿意來三慶園演戲,因為京劇是我們寶貴的傳統(tǒng)文化,傳承傳統(tǒng)文化,什么時候都很有必要。”
Copyright @ 2008-2020 www.g888726.cn 華夏財富網(wǎng) 版權所有 聯(lián)系郵箱:3960 29142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