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位老人照料九旬母親 24小時輪班,記護(hù)理日記 46本30萬字日記里的孝心
當(dāng)年生我育我 如今哄你慣你
大兒子、三女兒和幺女 陪老人一起看以前的照片
綿陽涪城區(qū)安昌路,一套不大的房子,每天都在上演“一群老人哄一位老人”的場景。這群老人是六兄妹,伺候的對象,則是他們92歲的老母親。他們的老母親,身患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等多種疾病,幾年前又被診斷出老年癡呆。6位子女24小時輪流值班照料她,吃飯、喂藥、測血糖、打胰島素……他們細(xì)細(xì)寫下媽媽每天的飲食起居、吃藥情況。16年來,這些護(hù)理日記,已有30多萬字,46本,記錄著媽媽一天天老去,更記錄著一個家庭的孝與愛。
一疊厚厚的日記
27日下午2時許,涪城區(qū)安昌路的一個家屬區(qū)內(nèi),70余平方米的老房子干凈整潔,陳玉香老人坐在輪椅上,幺女鄧秀蓉陪在身旁,兩人手握手悄聲說話,三妹鄧國慶戴著老花眼鏡,在一個筆記本上,記錄著老母親剛剛吃藥的時間。記日記的習(xí)慣,他們已堅持了16年。
46本
鄧國慶記錄的筆記本封面,寫著“護(hù)理日記”四個字,時間為2018年。
這個筆記本上,每天都詳細(xì)記錄著陳玉香老人的護(hù)理時間、用藥時間等。鄧國慶告訴成都商報記者,老人年紀(jì)大了,已經(jīng)大小便失禁,隨時需要更換老人尿不濕,他們記錄著每次更換的時間,方便記住下一次更換的時間。對于用藥,同樣不能忘記,因?yàn)槊糠N藥吃的時間和用量不一樣,記錄著每種藥吃的時間,可以知道下一次該什么時間吃,大家都不會弄錯。
記錄完當(dāng)天上午和中午的情況,已經(jīng)從頭天晚上開始守候的鄧國慶和鄧秀蓉,準(zhǔn)備回家休息一會兒。即將來接班的,是68歲的大哥鄧開廣和大嫂陳信蘭。
鄧國慶拿起另外一個筆記本,在上面寫道:哥哥,今天早上媽媽沒有起床,中午吃飯后把心臟病藥、降壓藥吃了,半小時后吃“益血生”(三姐)”。
與前面的筆記本不同,這個本子的封面上寫著“雜事本”三個字,時間為“2017~2018年”。里面的內(nèi)容,大部分是照顧的人離開前,交代下一位接班的兄妹需要注意的事項(xiàng)。
“以前我和幺妹每人守一晚,但隨著年齡的增加,現(xiàn)在不行了,我們晚上兩個人一起守。”鄧國慶說,到大哥們接班,他們就回家休息一會兒,“現(xiàn)在每天也要寫一些注意事項(xiàng),提醒接班的人。”
在陳玉香老人家中,像“護(hù)理日記”“雜事本”這樣的筆記本,堆了高高一摞。成都商報記者清點(diǎn)了一下,共有46本,這些本子大部分已經(jīng)泛黃,但仍保存完好。
陳玉香兒女們10余年來記錄的“護(hù)理日記”
16年
鄧國慶看著這些筆記本,眼中閃著淚花。16年來,看著這些筆記本,就能想起他們兄妹6人對母親照顧的點(diǎn)點(diǎn)滴滴。
92歲的陳玉香老人,有6名子女,大女兒已經(jīng)72歲,二女兒70歲,大兒子鄧開廣68歲,二兒子鄧開明65歲,三女兒鄧國慶62歲,幺女鄧秀蓉60歲。
2002年,陳玉香的老伴兒去世,也就是從那時起,陳玉香的身體每況愈下,身患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病多種疾病,幾年前又被阿爾茨海默癥纏上。幸運(yùn)的是,6個子女24小時輪流值班照料。
鄧國慶是做統(tǒng)計工作的,以前父親患病住院時,醫(yī)生每次開藥,也說了用量用法。但那時大多數(shù)子女都還在上班,需要輪流照料。因擔(dān)心換班時忘記提醒接班的人,鄧國慶想到了用筆記本每天記錄,這個做法,在陳玉香老人生病后繼續(xù)沿用,而且記錄得更加仔細(xì)。
“好記性不如爛筆頭,媽媽從十余年前開始,就沒有再斷過藥,后來臥床后,大小便還失禁,照顧起來特別難。”鄧國慶說,每年老人還要住院,醫(yī)生也要問各種身體狀況。因此,兄妹6人在照顧時,都會詳細(xì)記錄每天的身體狀況、用藥情況等。
翻開厚厚的筆記本,每本多則上萬字,少則數(shù)千字,46本筆記本,加起來足足有30余萬字。
一群孝順的兒女
46本日記背后,是一群孝順的兒女。28日早上6時許,鄧國慶和鄧秀蓉起床了,她們先將床收拾好,然后開始燒開水,并為媽媽涼了一杯。十余年來,兒女們從不讓老人喝隔夜水。都說人越活越回去,年邁的母親,就像一個小孩。這群兒女就這樣一天天,照顧著媽媽。
Copyright @ 2008-2020 www.g888726.cn 華夏財富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 聯(lián)系郵箱:3960 29142@qq.com